真正优秀的父母,从不只有一张“王牌”
作者:沫颜(富书专栏作者)
前段时间,有一则视频,令无数网友深思。
在父亲节当天,一幼儿园举办了一个小活动,活动要求父亲在门口众多的鞋子里找到自己孩子的鞋子。
(相关资料图)
有的父亲一看到鞋子就健步如飞地跑到跟前,拿走了属于自己孩子的鞋子。
有的父亲拄着膝盖在鞋子周围驻足了很久,才根据其他父亲的选择,推测出自己孩子的鞋子。
我们不难想象坐在下面的孩子,看到父亲找不到自己鞋子的难过与失望。
这不禁让我们深思:同样是找孩子的鞋子,为什么父亲们的速度差别会如此之大?
评论区网友无意道出原委:“拿鞋有多速度,平时就有多用心。”
身为父母,我们深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一旦缺失就再也无法弥补。只要有机会,我们都会尽己所能去呵护他们。
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作为父母的我们难免也会有失误的地方,让孩子失望而不自知。
反观那些优秀的父母,却能用好下面4张王牌,养出自信、勇敢、乐观坚强的孩子,值得我们反复学习。
第一张王牌:
做好听众,只“听话”不打断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家长面前保持缄默。
家长以为是自己苦口婆心地教导终于有了效果,孩子因此变得顺从。
事实上,是孩子经历了无数次“诉说”心声被打断后,为了避免矛盾冲突而做的妥协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缄默效应”,即在人际沟通过程中,因对方权势太大,自己无法抗衡而产生的一种防御心理。
作家伏尔泰曾说:“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。”
父母每一次耐心地聆听,都是在慢慢走进孩子的世界,感悟他们的心声。
博主@卡特太太 曾讲过自己与女儿的一个故事:
有一天她刚一到家,女儿就着急爬高去拿糖果盒。
她一方面怕女儿摔倒,另一方面怕女儿吃太多糖对牙齿不好,就一直用言语阻止女儿,也不听女儿解释。
后来,女儿拿到糖果盒,找到奶糖递给她时,她才明白,原来女儿是想把第一次上学得到的自认为最好吃的奶糖跟自己分享。
事后,卡特太太很愧疚。
她说:“没有了解她行动背后的原因,就遏制她、批评她、教育她,让她满腔的爱意无从诉说。真是失误啊!”
我们总以为自己曾做过孩子,还比孩子见过更多的世面,所以对于孩子的想法都了如指掌。
后来,才发现:关上了聆听的门,里面只有自己的心声。
面对孩子,我们不要总是张开自己的嘴巴、捂上自己的耳朵。
我们需要蹲下身来,侧耳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。
尊重孩子的每一次表达,用心去聆听孩子藏在心底最真实的声音。
用爱去探求孩子每一个看似调皮行为背后的温暖与善意。
父母多做“听众”,少做“演讲家”,孩子才能敢于自我表达,自信常伴。
第二张王牌:
做好拉拉队,只鼓励不批评
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名为《妈妈之歌》的视频,里面妈妈声嘶力竭督促与批评的模样,是无数家庭上学日的真实写照。
“起床,起床,快起来!去洗脸,去刷牙,记得梳头!这是你的衣服,你的鞋!有没有在听啊?!快起来!……”
而一系列操作下来,往往结果是:家长一个个面目可憎,火冒三丈;孩子却不以为意,动作越来越慢。
家长百思不得其解,到底哪里出错了?
自己明明想要通过督促激励孩子,让孩子按时上学,结果迟到成了常态。
其实,家长只是想尽其所能成就孩子,但他们并不知道,在孩子的世界,督促就是一种批评。
家长口中的“你快点吃饭”,在孩子耳中变成了“吃饭还能这么慢!”
家长口中的“这次考得不错,下次加油满分”,在孩子耳中变成了“这次考得还是不够好!”
它们像是一把无形的刀在一点点削减孩子的自信心,渐渐地孩子开始怀疑自我,却又不知所措。
时间长了,羁绊孩子自信的问题越来越多,孩子开始用摆烂进行求助。而家长却以为孩子在闹脾气,便又开启了“激励”模式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朋友也曾遇见过类似的情况。
她的孩子上学总是磨磨蹭蹭,每次从家到校门口都要冲刺,才能勉强不迟到。
朋友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,于是听从尹建莉的建议,和孩子郑重友好地进行了一次沟通,并约定好从明天起,由孩子自己安排上学时间。
之后,从第二天开始,朋友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后,就耐心等待孩子磨蹭。
孩子第一天很不习惯,上学迟到一小时,路上边哭边发脾气。
朋友就真诚地表扬孩子说:“妈妈发现你真是个好孩子,很有进取心,不愿意迟到。今天第一次自己安排时间,还不适应。妈妈相信你以后肯定会越安排越合理的。”
在妈妈不断地鼓励下,孩子慢慢养成了不迟到的好习惯。
正如卡内基所说:“当批评减少而增多鼓励和夸奖时,人们所做的好事会增加,而不好的事会受到忽视而萎缩。”
我们不要担心孩子会因夸奖而骄傲,给孩子的表扬穿上“激励”的外衣。真诚有依据地赞扬,会增加孩子前行的动力。
孩子进步了,我们就大大方方地称赞:“好棒,这次在……方面进步这么多!”
真正优秀的父母,深谙鼓励的作用,一直为孩子每一点进步摇旗呐喊,增加其不断前行的动力。
第三张王牌:
做好引领者,只为更好不求满分
在《面对面》节目中,钱学森谈及“满分”问题时,讲过一个有关儿子钱永刚的事情。
因钱永刚期中考试得了4个4分,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训话。
他要求钱永刚本学期期末把4个4分都提高到5分,钱永刚通过努力做到了。
而钱学森得知此事后却说:“我看有两个4分也挺好,满分不是最佳选择,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尽可能地多看书。”
人人都费解,满分为尊的社会里,为何钱学森却对满分避而不及。
陈宏谋的一句话道出了原委:“论事不可趋一时之轻重,当思其久而远者。”
分数只能证明一时的优劣,未来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。
无独有偶,邻居灵灵妈妈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,从不指责,而是带着她重做错题。
只要灵灵弄懂试卷上错题涉及的知识点,正确解题,灵灵妈妈就会把解答对的分数用红笔郑重地加在成绩上,并以修正后的分数作为灵灵的成绩。
如果你是灵灵妈妈,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分数时,你会怎样做?
家庭教育咨询师石芳逐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,一次儿子考试排名倒数,她没有生气,而是买了一个大蛋糕回家。
儿子看到蛋糕百般不解,石芳逐很开心地和儿子说:“恭喜儿子的人生有了一次非常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。”
后续她和儿子友好沟通明确了这次考试只是过程不代表结果,儿子深受鼓励,主动查缺补漏,并做了学习规划。
灵灵妈妈看似只是简单地加分数,石芳逐看似只是一次友好的沟通,却都让孩子在无形中懂得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,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,为孩子日后更好地成长保驾护航。
分数只是一时的,良好的习惯、自信、坚定、勇敢等美好的品德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。因为偶尔的不足,丢失了长久的发展,是得不偿失的。
真正优秀的父母,是引领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成就自己期待的“满分”选手。
第四张王牌:
做好辅助者,只提醒不强管
作家野小合说:“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有的是柠檬,有的是苹果,有的是仙人掌,有的是小树。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柠檬更酸,让苹果更甜。不应该让仙人掌,长成参天大树。”
这世间,父母最好的爱应该是允许孩子做他自己。
但现实中的我们总是一边喊着让孩子独立的口号,一边插手去管着孩子的事情。
结果往往是我们以爱为名越界的呵护,造就了长不大的孩子。
毕淑敏曾说:“亲近地保持距离,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。”
父母亦是如此,对儿女最好的疼爱是划清边界,从旁辅助,而非替代。
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糯米。
一年盛夏,3岁的糯米非要穿一双冬天的鞋子出去玩,只因鞋上的图案是他最喜欢的奥特曼。
朋友告诉儿子这样做的弊端并耐心地劝导他穿凉鞋出门。
可糯米不听,坚决要穿上奥特曼出去玩,朋友沉思片刻,认为不影响健康,再未阻止。
然而,糯米穿着奥特曼出门不到5分钟,就主动跑回家来换凉鞋。
后来,我问朋友,为什么不直接管住糯米,让他穿凉鞋出门呢?
朋友的回答我至今还记得,她说:“孩子的世界,与成人截然不同,一味蛮管,就阻碍孩子的发展。正因我是母亲,才由衷地想孩子有更好的未来。”
诚然,优秀的父母,会把孩子人生的主动权归还给孩子,自己只是从旁辅助。
孩子每一次任性、犯错、摔跤,其实都是他人生新增的一种体验,有其独特的成长价值。既可以磨炼孩子的耐挫力,也有助于提升孩子处理困难的能力。
正所谓:人教人,教不会;事教人,一次就会了。
孩子是过河的小马,作为父母,我们不如做一名辅助者,在保证孩子健康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,允许孩子不断犯错,绕远路,再勇敢地站起来,向前走。
知乎上有人问:“什么是爱?”
有一个高赞的答案是:“用对方需要的方式表达你的好,而不是用自认为好的方式强加于人。”
真正优秀的父母,是懂爱的父母。
他们是从不缺席的听众,用爱聆听孩子心声。
他们是风雨无阻的拉拉队,用爱鼓励孩子前行。
他们是不惧黑暗的引领者,用爱助力孩子强大。
他们是出谋划策的辅助者,用爱陪伴孩子成长。
我们是未来众多人中的“他们”。
愿你我都能蜕变成不只拥有一张“王牌”的优秀父母。
作者简介:沫颜,富书专栏作者,以己之笔,细绘吾心,倾君语,文章:爸妈进化论,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《好好生活》,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
注: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关键词: